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一蒂双花竞生初夏 !
从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到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开科举,元朝统治区域内长达八十年之久停废科举,这是整个中国科举史上最长的一次中断。
……
……
……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的首届科举会试开场。
元朝科举每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即唐宋时的发解试。
蒙古人、色目人只试经义、对策二场;汉人加试一场,为赋与杂文各一篇。
乡试在各省举行,每年八月选出举人三百名赴京师会试。
会试在次年二月举行,内容跟乡试一样,取进士百名,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二十五名。
殿试在同年三月举行,试策一道,蒙古、色目人的题目与汉人、南人不同。
殿试不黜落,只定名次。
殿试结果分左、右两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五十名列右榜(元代以右为尊),汉人、南人五十名列左榜。
其目的是保护蒙古、色目人的民族特权地位。
元朝科举体现出的巨大的民族不平等,左右两榜数量名义上相等,而汉人、南人的人口总数却不知比蒙古、色目人超出多少倍。
……
……
……
元朝共举行十六届科举,仅元统元年(1333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两届取足百名进士,其余十四届均又许多空缺。
例如延祐二年录取的进士仅五十六人。
……
……
……
元朝科举名额经常空缺的原因,并不是汉人、南人中缺乏合格的人选,而是因为蒙古人、色目人考生中实在难以选满150个乡试名额及50个进士名额,那就只能让汉人、南人的乡试、会试名额中空缺同样的数量,以维持四等人入选数量的均衡,防止汉人、南人占有科举优势。
蒙古、色目考生的试题难度低,考试也少一场,但授官职却比汉人、南人进士高。而且蒙古、色目考生参加汉人、南人同样难度的考试时,中选后更加一等授官。
元朝科举不仅对蒙古、色目考生多方优待,对汉人、南人考生严加限制,元代科举规定南人只占左榜名额一半,并且左榜状元亦不取南人。
……
……
……
朱元璋能成为276年天下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首先就是因为他最大程度地获得了儒生的助力。
……
……
……
朱元璋建立明朝,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但朱元璋不久又认为所取举人进士少实才,朱元璋宣布停罢科举,科举一停达十年之久。
……
……
……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宣布恢复科举。
……
……
……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
……
……
……
清朝大体照搬明朝成例,明清科举一脉相承,达五百多年。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
明清科举又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
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
科试也称为录科。
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
……
……
……
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训士规条”称:对学校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各衙门官员以礼相待”,“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词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体扑责”,即生员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政治司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
……
……
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
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
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
……
……
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
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
……
……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
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
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
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
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
……
……
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
……
……
明清之世,监生一直有选授官职的可能,一般生员入国子监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等级和规矩,大体有下述几种:地方学校按年向国子监贡送学生教员,称为岁贡;选各学校中优秀的廪生、增生入贡国子监,称为选贡;
在廪生、增生和新入学的附生中在进行优选入贡,称为优贡;
在各省乡试中未能考中举人,但成绩较优异者,另录入副榜,选取副榜生员入贡国子监,称副贡;
在国家庆典或皇帝登基时,或皇帝因其他原因特诏恩赐增加入贡国子监的名额,称恩贡。
以上岁贡、选贡、优贡、副贡、恩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称贡生,他们可以继续参见科举考试,也可以候选官职。
贡生在明、清又俗称为明经。
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
……
……
……
朱元璋还剥夺了《孟子》的地位,下令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
他还授意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删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二不听,则易位”等八十五条,都是《孟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
……
……
……
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就是考科举,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
《明史·选举志》说是朱元璋和刘基订立的八股文。
八股文形成过程很长,大约定型于明朝中叶成化年间。
……
……
……
科举制度是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挑选人才,使之参预国家政治;是根本消融社会阶级的存在;是促进社会文化的向上;是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兴味底原动力,而增加其爱国心;是促进国家政治的大一统组织。
科举制虽说也有弊病,但它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
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第六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