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 悠悠我心之学前篇 > 第六章 悠悠六个月小结:再忙再累也要留你在身边

第六章 悠悠六个月小结:再忙再累也要留你在身边

作者:我是飞行侠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悠悠我心之学前篇 !

    儿子吃母乳期间不喝奶粉,这就导致我哪里都去不了,出门干什么都不能超过俩小时,孩子五个月我就上班了,儿子就在家开始吃饭,蛋羹或者小碎疙瘩汤,六个月的时候已经完全适应了吃饭,而且很喜欢吃香喷喷的家常饭。也给他吃过米粉,我尝了尝,淡而无味,孩子也不喜欢吃,感觉应该也没多大营养价值吧,不如自己家做的饭养宝宝,只是给宝宝做饭需要大人费事一些。

    儿子两个多月时出现两天厌奶期,饿得哭个没完,也不吃母乳。看到他的样子,当时我也很着急,那时候三鹿奶粉事件刚过去没多久,我对奶粉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就让他饿了两天,每天用奶瓶喝水,喝完饿了还是哭,可是喂他吃奶他又不肯吃,爷爷奶奶想买奶粉给他喝,我说再等等看,为此爷爷奶奶对我颇有微词。现在想想也是我关心则乱,给孩子喝两天奶粉也没什么的,大可不必让孩子饿两天。

    儿子满月后在老家住了两个月,后来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屋里更是又阴又冷。孩子每次拉完都要给他洗屁屁,有一次一天洗了好几次,着凉了,他应该是肚子痛,哭的声音很不正常,怎么哄都哭个没完,哭的大人心焦,但是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孩子是因为着凉了,后来爷爷说应该是洗屁屁洗的凉了,我摸了摸孩子的肚子,的确是凉的,他的小蛋蛋已经缩成很小很小了,如果他的保暖措施做得好,小蛋蛋是舒展的,软软的,这也是后来才总结出来的经验,孩子很小的时候的确是很娇嫩的,冷不得也热不得,大人一个不小心,孩子就会出状况。

    儿子百天之前每天拉七八次,爷爷奶奶自己村里那个时候很多孩子都是生下来就不吃母乳直接喝奶粉的,所以每天只拉一次,他们就对这七八次很焦虑,还去村里医生那里拿了止泻药准备让悠悠吃,我拒绝了,吃母乳的孩子这样是很正常的。百天之后慢慢拉得次数就少了,这么小的孩子没事尽量少跟医生打交道。

    四五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儿子五六天拉一次,最长的时候九天才拉一次,当时心里是有些担心的,但是也没有采取别的措施,也没有看医生和吃药,后来慢慢地就恢复正常了,一天一次或者两天一次。

    第一年元旦时悠悠爸爸正式开始休假在家,爸爸回来没两天,奶奶就回老家的了,她总是惦记着家里,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去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上班,我跟悠悠爸爸两个人一起带孩子,也没觉得有太大问题。过了年悠悠爸爸还有一个月假期,但是我初八就开始上班了,儿子才五个月,悠悠爸爸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我并不是很放心,奶奶在老家不愿意过来,我心里也是不太开心的。

    等到悠悠爸爸准备上班时,我们为了能让奶奶安心在这里看孩子,决定让爷爷奶奶都过来。可是来了一周,悠悠就病了,我跟爷爷奶奶由于地域差异的关系,很多看孩子的理念都冲突,就换了悠悠的姥爷来看孩子,直到儿子两周,他舅舅家生了小孩需要他姥爷看自己的孙女,才又换了爷爷奶奶过来看他。

    期间不管有多少磕磕绊绊,也都是为了爱孩子,老人能帮忙带孩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悠悠生下来一直是奶奶帮忙带孩子,爷爷在老家她不放心,孩子满百天的时候,爷爷奶奶提议,给他断了奶带回老家去养吧,等到上小学或者上完小学再接回来跟我们一起。老家很多孩子都是这样长起来的,有的孩子爸爸妈妈跟爷爷奶奶一起住,也都过了百天就断奶,之后就一直是奶奶带着,晚上跟着奶奶睡觉。他们那里家庭关系非常紧密,爷爷奶奶把看孙子都看做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这个提议我不能接受,我坚持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带孩子。

    爸爸在外地工作不能常回家,已经感觉对不住悠悠了,妈妈如果再离开他,那他不成了留守儿童了吗?而且我也舍不得他,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缺席是不应该的,要不然我也不会在结婚三年后才要他,等这么久就是为了生活更加稳定些,让孩子生下来少受些苦。有了自己的房子再生孩子,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条件,能够让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陪伴他长大。

    那个时候,居住的小区里和自己单位的同事,有很多孩子都送回老家养,人家那么做有人家的考量,但是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带他在身边养。我又上班又管孩子,非常辛苦,孩子奶奶离开老家过来带孩子也辛苦,爷爷一个人在老家也辛苦,但这是必须克服的,一切为了孩子。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身边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亲自带孩子,把孩子留给在乡下或者外地的父母。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虽然吃穿不必担心,但是老人的教育理念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不太明显,越大问题就会越明显,有些影响是会潜移默化进孩子的性格中的。

    爸爸妈妈的爱是爷爷奶奶的爱无法替代的。生而不养,是对孩子的极大不负责任。只要下定决心把孩子留在身边养,虽然是辛苦一些,但所有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