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 那山,依旧 > 301-1 通信

301-1 通信

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那山,依旧 !

    面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辛平和她的伙伴们有时会显得有点不知所措。这是一群并不单纯的学生,学识虽然不如辛平,但他们的社会年龄好像要比辛平要大得多,她找学生谈话,特别是思想工作,学生们更多的时候是给她当老师。

    他们会对辛平说:“老师,你可不能在这儿呆一辈子,必须想办法调走,这是什么地方呀?!”

    他们还会说:“你想调转就得先与校长搞好关系,否则的话,他要说我们这里缺老师,你就别想走成。”

    还有的学生给辛平出主意:“辛老师,你不能把课讲得太好了,如果讲的太好了,学校就不会放你走了。”

    “你应该在家那边找个对象,让学校知道你回去的决心。”

    ……

    很多时候,辛平本打算找学生谈话,后来竟然成了学生给她这个刚从校门出来的老师上“社会课”了,有时辛平也觉得学生们讲的不无道理,毕竟她的社会经历太少了。

    这样的谈话说多了,当然会引起辛平思考另一个问题: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对现实社会中,在升学的那个“独木桥”上,落马的是大多数这个问题不会不清楚的,他们就一定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该怎么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她想,自己的教学管理也要有点新意,就是让学生‘自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委会是班级的领导核心,去履行班级的管理职能,她只是方向性的给予指导。这样,她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备课和学习上了。

    早自习时她也像其它老师一样站在教室门口看一看,但很少讲话,上课前再也没像其它老师那样讲纪律、下课后找学生做思想工作了。

    只是没过多久,校长就对她的班级管理方式亮起了红灯,打破了学校一直都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当班任的传统,而是由一位政治课教员金老师顶替了她的班主任工作,而她只担任这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辛平对学校的这一决定感到突然,虽然在学校做出决定以前,就不止一个人对她说,你的作法不行。可是她认为行与不行,都应该经过时间和实践来检验呀。

    韩校长找辛平谈话说:“孩子就是孩子,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来对待。”

    “可他们是高中生了,应该是自觉的。”

    “高中生也是孩子,他们有奴性,不严格点是不行的。”

    “可是,过于严格的管理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习惯于别人的管理,而不是自我约束。”辛平向韩校长阐述着自己的教育倾向。

    “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人治’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着,人们习惯于受制于人,而不是自我约束。”韩校长边摇着头边说,表示出了他对辛平的作法的及不理解。

    但辛平不喜欢‘人治’,她说她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不能像对小孩子一样的管理,这也是因材施教呀:高中生怎么可以和小学生、或初中生一样的管理方式呢?学校有校规、班级有制度,高中生了,特别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重读生,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让他们有自我设计未来的意识,这一点辛平觉得很重要。老师的义务是让学生形成对制度和规定的认同和自觉遵循、是引导他们的思想,而不是包办一切。辛平认为老师如果太多的说教,不仅会耽误时间,久而久之学生还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并不一定好。

    她坚持的后果,就是失去了做班主任的资格。失落是自然的,就班主任的津贴,也是很心痛的啊。3元的班主任津贴,对她来说也是很大的一笔收入呢--10天的伙食费没有了。

    虽然很失败,但她感觉自己没有错。

    她亲自拟定的那次关于“我是谁,我在做什么?”的主题班会,就是让学生们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设计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提示呢!

    当然,她无法将这个想法说给校长,这只是她一个的想法,在学校领导和其它教师那里,她永远都是一个小学生,她有什么资格来谈学生管理的改革呢,她是有自知之明的,但她又不想改变自己作法。

    八十年代初期,人们还没有那么强的改革意识,特别是在那个小山沟儿里,人们的传统观念怎么会容忍辛平这样一个在当时看来很怪异的想法呢?特别是这种想法还是来自于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呢。就连郭诗睿都认为辛平的想法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所以,不让她做班主任是意料之中的事。

    宁可玉碎的性格,不会有别的结果,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的。

    金老师虽然也是名女教师一个严厉了名的老师。扭耳朵是她惩处学生的习惯动作,学生们都很惧怕她。

    她教的政治课在高考中也是占100分,和数理化同等比例的。而且主要靠背,就可以提分的,学生和学校,都对政治课怀有同样的心理。所以她的课堂从来都是“风平浪静”的,就是不爱学的学生,宁可睡觉,也不会自找不自在的。

    辛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她喜欢对她的大学老师何伟讲,何伟对她的来信果真像他在毕业聚餐会上承诺的一样,有信必回,而且每封信写得都十分认真,一点也不含糊,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曾错过,与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很一致。

    有一封信,何伟针对辛平工作调转和教学时出现的烦恼,说了这样一句话:“生活和工作都是一种探索,就像要在一个屋里寻找出路一样,前面也许有许多墙等着我们去撞,去找门。但在墙上,能通过的门,必竟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让探求者最苦恼的是:不知道这面墙的上面是否有门……”

    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深刻道理呀!

    寻找一种新的育人方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门,也许还不是很难,因为同她一起寻找的将是大批同仁。而寻找工作调转的那面墙上的门,将是她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