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溏心蛋小说 !
接下来要商议的是第一次研讨的主题,但是瞬间众人皆沉默了。
周言眉头微皱,对陈默说:“你可不能沉默,说说你的看法。”
陈默慌忙摆了摆手,推辞说:“我可不会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真的,我真傻,真的。”
周言无奈的看着用着祥林嫂语气说话的陈默,摇了摇头,然后指着蔡逸辰说:“你呢?逸辰兄。”
蔡逸辰开玩笑说:“我只会阿巴阿巴。”
周言无奈,又向几位女生询问了一番,但是她们都推辞了。
于是周言说:“既然现在大家都有所保留,那么就由我和逸辰给大家开开风气吧。我们先讲一讲。”
周言站起来说:“既然大家都如此谦让,颇有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作风啊。那么我就以器与不器。讲一讲我的看法哈。”
周言抿了口茶,接着如是说道:
《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看似器与不器的比较高下立判,而实际上尚有可论之处。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一书认为中国的科技是讲求实用主义的,所以“器”之科学则有广泛的代表性。然而《中国科技史》中又称“道”为中国传统哲学之源,这就把“不器”又推向了巅峰。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待“器与不器”问题的思考是二分的,在意识领域追求自然主义哲学的畅游,而一旦涉及现实的事务则又立刻倾向于了“器”的实用主义。有人也许会说这很好啊,正体现了中国人的通融善变,但是这实际上和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本源思想一样危险。鲁迅很痛恨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于是我们也常常跟在后面骂,自诩为清流,但是一旦肩头稍有压力,那么清流便很快枯竭了。所以说夏瑜的坟头还有先生赠予的花环,而先生的墓前则是野草横生。处世之“器”贵于中庸的思想不啻在大众的沉默中达成了共识,任何在此刻依旧坚持“不器”的人都将会被群体排斥,流放于黑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此刻,“器与不器”的高下是否依旧立判呢?
一味渴求“器”的哲学,则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而反其道行之,沉迷于“不器”的理念,又会沦于虚无的幻梦。正如阳明心学的衰落不能说是守仁思想的落伍,而应当去诘问他那些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徒子徒孙们。“道”之“不器”永远是失意者的温床,但是一旦躺上,那么一切现实中的“器”都将成为朦胧中的幻影,最终被揉碎在时间的河流之中,随着逝去的理想付诸东流。
所以说,以“器”为器者,是现实的庸人,以“不器”为器者,是梦中的醉客。真正的“器”应当是对于事物规律的掌控,对于人生哲学的洞悉,然后将这些用于实际,懂一分就做一分,知则行,一味地“格物”永远只能“致知”。但须知“知”是无限,而“吾生也有涯”啊。
总之,“器”之大者,始于知,践于行,不苛求超世意义,但求普适价值。
周言说完,众人皆鼓掌。仿佛受到鼓舞一般,许诺站起来说道:“我近来读书不断思考如何看待问题,现在受到周言启发,忽觉得无非通、透、明、晰四个字。通即知识的广博,要涉猎广泛,此为思维之基础,不读书就容易空谈虚无,狂信鬼神。透是深度,要有思维的纵深,有远见,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明是思维逻辑要明朗,要有思维模型,无哲学上的指导实践即趋于支离。晰是全面清楚,看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要有洞见,以史为鉴,论史知今。”
众人接着鼓掌。
夜幕降至,读书会开启了第一系列的活动:关于艺术。
周言从包里拿出自己准备的分享心得,开启了周言的意象世界:
提到艺术学,无可避免的需要回答几个问题: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怎么来的?艺术有无高低之分?
现在我们想象就有一朵花,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山上,对于这朵花,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是大自然的艺术!”的感慨,而这朵花可能会被称为艺术品。
我们继续想象的这一朵花,还是生长在大自然的山上,有一位画家画下来这朵花的样子,对于这幅画,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是画家的艺术!”的感慨,而这幅画可能会被称为艺术品。
还是我们想象的这一朵花,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山上,有一位画家正在画着这幅画,摄影师拍下了这一幕,对于这张照片,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是摄影师的艺术!”的感慨,而这张照片可能会被称为艺术品。
同样还是我们想象的这朵花,生长在大自然的山上,有一位画家正在画着这幅画,摄影师在一边拍着照,然后这时候后导演突然说了一声“卡”。画家和摄影师停止了表演,编剧、灯光师、摄像师、场记、制片等等一系列工作人员走了出来。对于这个场景,我们再来用之前的逻辑试着回答一下什么是艺术的问题。
我们先站在绝对性的立场作出肯定地回答:这些都是艺术。也可以站在绝对性的立场做出否定回答:这些都不是艺术。当然,也可以持相对性的观点来回答:有的是,有的不是。对于做出回答的差异性在于我们的“经验世界”的不同,“经验世界”在哲学上的通俗解释为:我们主观上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第一人称的立场,并客观的真实世界。所以我们对于之前关于花的一系列讨论是非定性的。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我们不断地在判断什么(什么东西)是艺术,却一直没能给出一个通俗有效的定义,也即是,即便我们在做着关于艺术的判断,但实际上对于艺术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美学是对艺术及其本质进行思考的一个哲学分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论出“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其实一种美学问题,而美学又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不妨就追溯其本源试图从哲学上来回答这个问题,看一看古希腊以来人们对艺术本质所做出的哲学讨论。
柏拉图:艺术即模仿。柏拉图认为,世间万物并非终极意义上的真实存在。万物的形成,或者之后都消失,本身经历着的变化,而并非是归属的关于万物各自领域的理想代表,所以并不是具有完整的、真实性的,并且也不应受到时间的限制和发展的变化。由此柏拉图认为,我们日常所看到的东西只是具有了“形式”的一些特征,而并非不变的“形式”。柏拉图对艺术的理论,即艺术是对模仿品的模仿,与他所提出的形式观念密不可分。我们举个例子:一把椅子是我们生活世界里所存在的,画家对这把椅子作画,画中的椅子是对生活世界的椅子的模仿,这一点是极容易理解的,难点就在于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前提。即我们生活世界的椅子又是怎么来的,柏拉图认为,在生活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想代表(不受时间的限制和发展的变换而形成的一个理想“形式”)。所以柏拉图认为生活世界的椅子同样是对“形式”的模仿,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和每天所用的椅子也只是模仿品,这样一来便得到了对模仿品的模仿这一观点。
亚里士多德:艺术即认识。亚里士多德采取的哲学论证形式是“目的论”,意思是“目的或目标”。所谓目的论,是指事先假定的某种目的或目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开启了与拉布图不同的一个观点,即对整个艺术、尤其是悲剧艺术保持着一种欢迎的态度,开始一种全新的认识,他太关于悲剧的观点均来源他的“目的论”。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一种目的论的认识。
大卫·休谟:艺术即配位的对象。大卫·休谟以探讨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而闻名,但在对于艺术的观点之上又是互相矛盾的,曾提出“人的口味生而平等”的观点。在面对不可以避免的主观分歧的时候,大卫·休谟开始提出了一个前提:只有具备良好高尚品质的人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优劣。
截至目前的三位大家,就已经给出三个不同的定义,之后的对于艺术的哲学的认识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吗?答案是否定的。
伊曼努尔·康德: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亚瑟·叔本华:艺术即展现。G·W·F·黑格尔:艺术即理想。弗里德里希尼采:艺术即救赎。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艺术即情感交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艺术即症候。克莱夫·贝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R·G·科林伍德:艺术即表。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马丁·海德格尔:艺术即真理。瓦尔特·本雅明:艺术即灵晕。西奥多·阿多诺:艺术即自由。莫里斯·魏兹:艺术即无定义。纳尔逊·古德曼:艺术即范例。阿瑟·丹托:艺术即理论。乔治·狄基:艺术即习俗。门罗·C·比尔兹利:艺术即美感制作。肯代尔·沃顿:艺术即假扮。罗兰·巴特:艺术即文本。亚德里安·派柏:艺术即恋物。卡罗琳·科斯梅尔:女权主义艺术。皮埃尔·布迪厄:艺术即文化生产。狄利·杰格德:艺术即文脉。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艺术即后殖民。道格拉斯·戴维斯:艺术即虚拟。
在了解过这么多的关于艺术及其本质进行思考的一个哲学之后,其实对于“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至此我们已没有必要再去美学领域里寻找了,因为“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谈论到这里大家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解决了“什么是艺术?”的这个大问题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向着后面的一个问题迈进了,即“艺术是怎么来的?”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开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历史久远,因而无法做出较为准确的回复,正因如此才赋予艺术更多的神秘感与魅力。当然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之中,总是有着一个相对的象征来表示着这个领域的开端。不过这种属于理论范畴的研究是终究要慢于实践的,也就是说必定是先有艺术,再有艺术的起源。
中外历史学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工作者对于艺术的起源有着相当深刻的探索研究,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众多的观点,较为有影响力的有五种。
“模仿说”:在对艺术起源的观点之中,模仿说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是持这个观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前面柏拉图所持有的观点也是在模仿的层面上所展开的。中国古代也通常认为音乐是对自然的一种模仿,《管子》中有述: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游戏说”:这是由18世纪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被人们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普遍认为艺术活动和艺术审美是具有游戏性质的,人类有着过剩的经历和较为自由的活动,因此,无功利性和无实用性的游戏就此诞生。这是围绕着心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看待的,把艺术归咎为精力的发泄,即便是满足于精神的需要,也还是没有体现出意象审美所以诞生的过程。
“表现说”:艺术应该“表现自我”的这种观点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系统地提出了这种说法,他认为“直觉即表现”。这种思想贯穿着他的美学研究也包括对于哲学的起源的观点,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所以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在这种说法之上还引入了心灵作品的传达。我们也可以当作是“情感说”来看待,艺术是为了表现情感,这种观点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爱德华·泰勒对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分析,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现代人比较起来是相当有局限性的,到处充满着未知,所以对自己身处的世界极其陌生而感到神秘。所以原始人认为万事万物之间还有一些东西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这就是“巫术”一类的。这个观点是站在纯粹思维的角度去看待的,与西方哲学形式相得益彰,所以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欢迎,至今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艺术起源学说。
“劳动说”: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于劳动,其理论家代表为毕歇尔、恩格斯和普列汉洛夫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说”一直在我国的文艺理论界中起到绝对性的主导地位。早期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中,多是记录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从论据上看,哲学的起源是劳动,也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简述出来的五种学说,其实并不能说明“艺术的起源”问题,艺术的起源不是单一的、偶然的,要从多维的、辩证的角度看待,至此,我们应该明白: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
最后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艺术有无高低之分”。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前面所讲述的关于“什么是艺术”和“艺术的起源”的过程中,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了自己的一个答案。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再做出论述和解答,留给我们,也作为我们这次活动之后所需要共同讨论的话题。倘若你还在迟疑,或许马祖道一的这句话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心不自心,因色固有”。
以上就是这次我与诸位分享的个人心得,感谢聆听。
众人接着鼓掌。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