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乱明风云 !
袁崇焕死前,有无数老百姓非议他、漫骂他、指责他、怀疑他。袁崇焕死的时候,想生吃他肉的老百姓成群结队。老百姓为什么为这样对待袁崇焕?原因多了。但有一点可以保证,这与皇太极的反间计没有一丁点关系。所谓两个太监从敌营跑回来的事,到满清乾隆年间才有人开始传言。事实上,在袁崇焕被抓前、被抓时、审讯时、处斩时、处斩后,都没有一个人说过什么有太监从敌营跑回来的事。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把袁崇焕的死和什么太监联系过在一起。直到100多年后的乾隆年间,才有了这种惊人的变化。(所谓的皇太极反间计,可信度有多高。诸位可以想象了)
无数的人老百姓非议、漫骂、怀疑、指责、恨一个人到了惊人的地步。泪痕不敢说这个人一定死有余辜,但这样一个人死后的盖棺定论居然是:崇焕既死,天下冤之。泪痕实在奇怪极了!后来泪痕终于发现,原来一切不过是御用文人给满清皇帝拍马屁罢了。既然皇太极说袁崇焕是自己反间计给弄死的,那御用文人自然只有表示一百个认同,而不敢表示一丁点反对。相反还得找一百个、一千个理由证明这一切是千真万确的。
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没有人敢对无数老百姓非议、恨袁崇焕的原因深入分析了。他们对此只是含糊其词罢了。因为如果深入分析,那袁崇焕之死还和皇太极的反间计有什么关系?所以一方面御用文人说了,袁崇焕死的时候,愿意花钱生吃他肉的人成群结队,另一方面却又说袁崇焕既死,天下冤之。但既然是写历史,御用文人当然多少还有一点职业道德。否则?他们写的东西就没有资格叫历史了。所以对老百姓非议、怀疑、漫骂、恨袁崇焕的原因。御用文人们只是含糊其词,却绝不敢把责任全推给老百姓,更不敢因此肆意污损老百姓。
金庸先生是写武侠小说的,初写历史自然是毫无顾忌。于是在这段历史公案中,自然是信口开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总而言之,袁崇焕伟大极了,完美极了。老百姓之所以非议他、怀疑、指责、漫骂他。无它!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愚昧、偏见、自私、残忍罢了。岂只是老百姓,一切敢对袁崇焕不恭敬的人,都会被金庸先生用这些词对待的。
当然金庸先生这样写,绝不是为给了皇帝拍马尼。他只是想塑造一个完美的大英雄罢了。但因此,就可以乱写历史吗?(如果金庸先生说自己写的是小说,泪痕自然无话可说。但金庸先生非要说自己写的是历史。)
金庸先生一再说,只因为敌人肆虐京师,老百姓自己的利益受损了。于是就拿袁崇焕及其军队发泄,于是就不可理喻的对待袁崇焕。但泪痕奇怪极了。唐、五代、两宋、明王朝,游牧民族南下长城的次数多了,甚至包围京城的次数也多了。老百姓何时因为敌人肆虐自己,就拿自己的边防军发泄呢?
唐王朝时土蕃一度攻入过长安、回纥两度屠过洛阳。五代时,契丹一度攻入过开封。两宋时,金人两度包围过开封(一次更是攻了进去),一度攻入过杭州,明王朝时蒙古两度包围过北京城(也先、俺答)。这全是包围或攻入京城,自然普通的大城市,次数就更多的难以计数了。
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的利益自然是受损了,而且是大大的受损了。恕泪痕孤陋寡闻,我可真没有听说过什么时候有老百姓因此丧失理智、不可理喻的拿自己的边防军,或边防司令发泄过。
为什么老百姓因为敌人包围了京城,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就独独拿袁崇焕及其军队发泄呢?为什么老百姓从不因此,这样对待别的军队呢?
无论是明史、还是清史学者。恕泪痕孤陋寡闻。为了证明袁崇焕伟大,就这样肆意污损老百姓的人。可真只有金庸先生一个人罢了。
而这种根本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居然为众多人所接受。
很多人,老百姓受了舆论的欺骗后,常常会不可理喻与丧失理智。变得疯狂与残忍。这种说法表面上有理,但实则上根本经不起推敲。是非对错,任舆论宣传怎样扑天盖地。普遍老百姓也能分清是非对错的,不会被真正愚弄的。相信**中愿意理解***,愿意为***辩解人的也很多。只是他们不敢说罢了。一旦说出来,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中。许多人也不是都想骂***,只是不骂能行吗?
老百姓什么时候普遍被舆论、宣传弄得分不甭是非对错来着?!一切只不过是迫于形势,只有心里揣着明白,嘴上装糊涂罢了。因为他们都也知道,敢把心里所想的说出来,绝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的!
当时明王朝老百姓非议、漫骂、怀疑、指责、恨袁崇焕有这种客观背景吗?老百姓所做的这一切,根本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得出来的罢了。袁崇焕绝没有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完美,甚至他所错的地方多了。否则,绝不会惹得整个地区的老百姓都骂他、非议、怀疑、指责、恨得想生吃他的肉。
美化袁崇焕的人多了,但敢因此肆意污损老百姓的人。却真是只是金庸先生一人。而这种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内容,居然有许多人相信。
袁崇焕身为平辽最高指挥官,面对满清东征西控蒙古,一日日坐大于长城以北地区。却死守和议之策,蒙头只顾修宁锦一隅的防线。满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放手东征朝鲜、西控蒙古遂奠定长城以北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
对于袁崇焕的这种和议,满清有识之士都情不自禁说:“我太宗文皇帝用和谈稳住明王朝,放手东征、西控,一日壮大自己。长此以往明王朝不亡更待何时呢?”明王朝有识之士都说:“敌人一日坐大长城以北,我们从前的盟友朝鲜、蒙古诸部都不断被满清削弱、控制。长此以往,大明王朝危险哪!”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跟着非议袁崇焕什么错?好象袁崇焕的和议,真的伟大极了。
如果一切只停留在这种背景下,也好说。问题是满清东征西控蒙古,遂一日称奠定长城以北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明王朝与满清的事实边界不经意中延长了几千里,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如此漫长的边界线,明王朝靠什么防守的过来。在这种背景下,满清遂从蒙古东部地区南下城了。
甚至在满清大军南下长城前三个月,面对西部防线天大的漏洞。袁崇焕管也不多管,反而把全部精力与时间用于杀毛文龙去了。毛文龙是什么人?他纵有千般不是,千般罪责。但他却绝对是满清一心想杀之而后快的人,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罢了。在西部防线存在天大漏洞的背景下。(满清大军随时可能从此攻入长城,并直逼京城)袁崇焕对此管也不多管,却是急不可耐的杀一个敌人一心想杀之而后快的人。袁崇焕他有个轻重缓急吗?有个权衡利弊吗?
10月中旬,满清大军已云集远离宁锦防线的东部长城。身为平辽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居然对此一无所知。
10月24日,满清大军开始进攻长城,11月1日北京接到边防警报。
11月18日满清大军陈兵于北京城下。
在这20多天的时间进而,身为平辽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的阻击、拦截。相反被敌人牵着鼻子四处东游西逛,任由满清大军一步步逼向北京城。在这20多天时间里,袁崇焕没敢对满清进行任何阻击、拦截。只是围着敌人乱转。恰恰相反,大同、宣化、山海关、蓟门总兵都曾率兵阻击、拦截过满清大军。一个总兵战死、一个总兵自杀,全军覆灭。
正是这种背景下,京城老百姓才都看不起这支军队,怀疑这支军队,漫骂这支军队。岂非自然而然!泪痕不敢说老百姓这样非常正确,但也绝说不上不可理喻的!老百姓为什么不怀疑别的军队、非议别的军队?
如果事情仅停留在这种地步也好说。皇帝命令袁崇焕率所有勤王大军,(总共20多万吧)把满清赶出境外。退而求其次,只是叫他把敌人赶的离京城远一点。但袁崇焕就是无力做到。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漫骂、怀疑、非议那个曾夸口五年辽的统帅,有什么奇怪?
五年平辽,诚然五年未到。但一年后,敌人就已打到家门口了。而且他费尽牛劲,也不过是没有让敌人攻入京城罢了!皇帝让他把敌人打得离京城远一点,他都没有力量做到!就凭他着两下子,还敢胡吹五年平辽!
事实上,除了将历史看成武侠小说的人,谁也不敢在所谓历史中写什么袁崇焕九千对十万,袁崇焕力敌十倍之敌,更不要说袁崇焕打退了十倍之敌,或是皇帝逼袁崇焕用九千人和十万人打仗。
如果袁崇焕有这本事,就用不着过去的20多天时间里,只是围着敌人乱转,却不敢进行任何一次阻击与拦截。如果袁崇焕有这本事,就用不着在过去的20多天时间里,眼睁睁看着敌人一路杀向京城了!
如果他真有这种本事,至少他可以在稍远离北京的地方构筑起一条防线拖延敌人几天,甚至可以静等各路援军把敌人阻止于稍远离京城的地方。(起码不能敌人在20多天内,一步步兵临京城之下吧!)
事实上,不要说写历史的人了。就是写小说的人,也非得金庸先生这种大手笔。
如果一切只是停留在这里面也好说。问题是:由于袁崇焕的失职。由于无数人的言词都有意无意表明他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犯罪嫌疑人。如果不及时拘捕他,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基于京城安全把他拘捕了。
在京城危急之中,皇帝拘捕一个城防总司令,固然是历史上没有的事。但在京城危急之中,一个城防司令居然是满清风雨有着通敌叛国嫌疑的人,这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事。这种独一无二的背景下,才有了独一无二的结果。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吗?
这本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正确,但绝不能说皇帝做错了什么。但袁崇焕的军队却因此,在京城极度危急之中。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了!当时是12月3、4日,敌人大军依然包围着北京城。直到12月底后,敌人才开始逐步从北京城撤走。在此期间,袁崇焕的军队就在距京城上千里外的锦州管也不管,直到满清军队决定撤出长城后。这支军队才开始帮助孙承宗去收复失地。当然了,这些失地无一例外的都在长城以内!(那已是第二年4、5月份的事了)
老百姓每年为辽饷弄得贫困不堪,现在到好。敌人打到家门口烧杀劫掠了。
而一支每年耗费绝大部分辽饷的军队,竟然在这种时候因为私人恩怨(他主帅被皇帝冤枉、拘捕了)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了。
这叫什么事?!
在这种背景下,老百姓恨这支军队有什么奇怪?老百姓由此恨他的主帅有什么错?如果他的主帅是个好东西。就把军队给训练成这副德性?!
而在此其间明王朝战死的高级将领多了(著名的有满桂、孙祖寿、赵率教),战死的将士也多了。(据普遍历史书中写,这次保卫北京城明王朝死伤将士有好几万)。独独他袁崇焕的军队,从开始敌人逼向京城时,就围着敌人乱转一仗不敢打。后来广渠门保卫战,据普遍历史学者写,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大仗。(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怀疑袁崇焕与敌人有什么默契),因为同一天还有德胜门保卫战,那是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事实上这里才是主战场。
很多人敢漠视这种史实,开口闭口当时袁崇焕在广渠门九千对十万,打退十倍于己的敌人。如果这是真的,皇太亲自率军进攻的德胜门有多少满清军队。总不成皇太极就带一枝偏师、甚至是几百、几千人亲征吧!
事实上,很多人把满清攻打得广渠门的满清将帅数了个溜够。对德胜门的满清领军人物,提也不敢提。因为一提德胜门是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那再无知的人也知道当天主战场绝不可能在广渠门。
11月20日,满清兵分两路从广渠门、德胜门进攻北京城。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德胜门。对此所有的历史书都直言不讳。但金庸先生却是讳莫如深。为什么?因为这样一写,那袁崇焕的广渠门之战就不可能是主战场了。为了突出袁崇焕的伟大,金庸先生就只有这样略改动一下历史了!
袁崇焕做的绝对不够完美。老百姓非议、指责、漫骂、怀疑、恨他绝对有着足够的理由。而做为一方统帅,就把自己军队训练的眼里只有将帅,全然无皇帝、朝廷、民族、百姓利益。只因自己主帅受了冤枉就在京城极度危急之中,敌兵肆虐百姓之际不管不顾的集体撤走。这本身就是无可饶恕的大罪!放在任何年代也是一样的!
皇帝在京城极度危急之中,居然无法使这支军队留下来保卫京城。只因他的主帅涉嫌通敌叛国罪被拘捕了。
这叫什么事?!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