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857 !
变革首先是从军事开始的。
因为这是朱敬伦亲自掌控的领域,而且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其他变革有可能遭遇挫折,一旦遭遇到顽固派的反抗,最坏的结果就是秩序崩溃,天下大乱,那时候军事力量将是解决问题最后的选择。
说不好听点,朱敬伦要掌握在自己被视作昏君时候,保证这个政权不至于崩溃的手段。
普法战争后,大量留学欧洲的军官开始回国。
这些军官都是1866年先后去到欧洲的,最早去的一批人甚至赶上了普奥战争,但是只有一小批人,他们是去打前站的一批军官,大部分军官,则是朱敬伦登基之后,从北亰撤军的时候去的,他们没赶上这场战争,但是当时欧洲都普遍在议论这场战争,他们从不断的出版的各种军事论文和读物中了解到了这场战争。
普奥战争之前,军事界其实普遍不看好普鲁士,因为相比奥地利帝国,普鲁士在人口、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当时的军事界,普遍的经验还是拿破仑时代的经验,以拿破仑时代的经验来判断,大家都认为兵力是最主要的。
普鲁士人口只有八百万,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超过两千万,双方后备兵员的差距巨大。而且当时普鲁士作为挑战者,德意志邦联中的大多数邦国是支持奥地利的,尤其是最大的几个邦国,巴伐利亚王国等国,都站在奥地利一边。
潜力不如奥地利,加上邻国不支持,普鲁士不但要跟强大的对手正面作战,而且要面对其他邦国的进攻,不得不三线作战的情况下,没人看好普鲁士。
甚至连工人运动的领袖恩格斯恩大教主都认为普鲁士必败。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看到普鲁士軍队在毛琦主持下的变革,采用了总参谋制度,以及毛琦对普鲁士铁路、电报制度的运用能力。
结果后来虽然普鲁士多线作战,在战争初期,不得不分兵先消灭奥地利的盟友汉诺威、黑森和萨克森等跟普鲁斯截然的国家。接着南下攻击法兰克福,随后向巴登和符腾堡进军,最后才是跟奥地利决战。
毛琦的大胆分兵,更是让人批评他不懂得勇兵,更没人看好普鲁士了。
可结果毛琦在奥地利集结起优势兵力之前,不但扫清了奥地利的盟友,并且在决战的时候,还利用铁路的优势,比奥地利提前完成集结,结果在决战的时候,反而是普鲁士占有优势兵力。
这种对铁路的运用,在欧洲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大家都重新认识到这种交通工具的军事价值。
另一个原因,则是普鲁士的新式武器,这次让普鲁士軍队大放异彩的并不是精良的克虏伯大炮,而是德莱赛后装线膛步枪,在战争中,奥地利軍队普遍使用的是前装步枪,装填速度慢,根本比不上定装子弹的后装步枪,结果战争中奥地利人发射一发子弹的时间,普鲁士人发射了三发,在这种火力优势之下,奥地利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这场战争的另一个插曲,俾斯麦极力拉拢到的最大盟友意大利,在他们的国王亲自率领下,热情高涨的率先向奥地利人发起进攻,结果在一场战役之中就被击溃,在战争结束前都没有起到有价值的意义。
大明的年轻军官们,很多都全程参与了这场战争,当然他们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尽管他们之前在法国和普鲁士两国軍队中实习,但是战争爆发后,他们都在外交部的安排下,以武官的身份前往战区观摩,跟英国、俄国等国軍官一道观战。
战争结束后,这些军官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新的作战观念,新的作战方式,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战争之前,在法国的大明军官,普遍看好法国,普鲁士的军官则稍微低调一些,但也认为普鲁士軍队不可小觑,战争结束后,法国实习军官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普鲁士实习军官也感觉到不可思议。
大家能接受普鲁士胜利,欧洲国家你赢我我赢你很正常,但是谁都没想到,普鲁士会这样胜利,在普鲁士的军官无法想象普鲁士赢得这么轻松,而在法国的军官则无法想象法国会败得这么惨。
他们回国后,朱敬伦分批接见他们,听他们在欧洲学习的心得和想法。
“不管怎么说,法国人的热情很高,冲锋陷阵,非常勇敢。”
留法军官最后只能以这样给法国人遮羞。
“德国人运筹帷幄,计划周密,他们的胜利天经地义。”
留德军官则认定了德国联军的胜利不是侥幸。
“那你们觉得我国的軍队,跟两国相比,孰强孰弱?”
朱敬伦又问他们。
两方在这方面反而达成了一致。
“勇敢不如法国,沉静不如德国,唯能耐苦战。”
他们认为大明軍队在激情上比不上法国人,无法像法国人那样热情高涨的发动冲锋,当然也不会像法国人那样失魂落魄的踊跃逃跑。认为大明軍队在严肃认真按部就班上比不上德国人,虽说能够听从命令,但是小聪明太多,不能像德国人那样严格按照规矩办事。但是他们认可本国軍队在面对困境时候的忍耐力,在不利情况之下,中国人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只要军官不带头逃跑,他们能坚守到一兵一卒。
总之各国軍队各有特点,也跟各国的民族性格有关系,显然对应的是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肃和中国人的吃苦耐劳。
但这不是答案,朱敬伦问的是:“孰强孰弱?”
逼问之下,他们才不情愿回答:“恐怕还比不上德法,西方軍队组织严密,即便是法国也略胜我国一筹。关键的是,他们的动员制度,我们现在完全没有。”
这些军官对西方国家第二个震惊的地方就在于,明明一个个都是小国家,但是一旦打仗,却都能装备数量巨大的軍队。普鲁士跟奥地利作战中,短短两三个月中就组建了60多万軍队,反倒是大明人口远超这些国家,但是真的组建50万兵力,都很难达到。
“还有武器,线膛步枪和后装大炮的威力,已经被证实。”
武器的作用不可小觑,小米加步枪能打败飞机大炮,能打败导弹吗?
军官们总结了德法两国的武器装备,战争之前几年,随着普鲁士接连打败丹麦和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地区的霸主,其实两国都开始做准备了,法国已经将普鲁士当作了最大的威胁,而普鲁士也将法国作为统一的最大障碍。
不过不同的是,普鲁士最后几年将军费主要投入了克虏伯后装大炮的换装之中,而法国则花费巨资给軍队换装了后装步枪。法国主要考虑的是,在几年前的普奥战争中,普鲁士的后装步枪大放异彩,认为自己的前装线膛步枪已经落伍了。
结果这次战争,法国人的步枪确实压倒了普鲁士人,但是却败在了克虏伯大炮之下。
因此在武器上,其实两国半斤八两,法国真正输,还是输在了动员和作战指挥之下。
军官们总结后,都认为,大明的軍队也必须进行变革,这不仅是他们只管的感觉,也是现在欧洲主流的军事思想,普鲁士就像一个野蛮人一样,彻底打乱了欧洲固有的军事理念,让各国都认为到了变革的边缘。
大明军官们总结了五点,军事教育,动员体系,总参谋制度,交通运输工具以及武器装备革新。
军事教育上,其实普鲁士跟法国并没有根本性差别,甚至可以说整个欧洲的军事教育,都是相互沟通的,最新的军事思想层出不穷,大家都能接收到,关键是从分门别类的军事思想中找到正确的,毕竟理论很多,真正有用没用,谁都说不好。
但是教育上法国人不差,可是法国人在战前有一个很不好的理念:反智!
法国人热情洋溢,但似乎总摆不脱一种非理性的困扰,这导致他们总是过于强调精神,而忽视智力的存在。领兵军官对自己不理解的事务,往往具有排斥性。包括法国最伟大的皇帝拿破仑,当年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当时的法国普遍装备了热气球,有专门的气球兵。
但是拿破仑认为气球对于大炮的引导没有意义,结果一声令下取消了气球兵的编制。结果最后他在滑铁卢战败的时候,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发现普鲁士軍队正在逼近,而将全部兵力投入到跟威灵顿的决战之中,如果当时有气球兵很容易就能发现在平原上运动的普鲁士軍队。
普法战争前,法国軍队中就是这样一群反智的人在领导,法国元帅麦克马洪一再宣称,假使他发现任何军官的姓名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出现,他就会立即将这位军官从升迁名单中剔除。拿破仑三世试图尝试鼓励军人好学,但却受到普遍的反对。
法国陆军保持着革命时代的传统,军官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行伍出身,知识水准最多只是识字而已。这跟普通小兵都基本上完成了义务教育的普鲁士軍队相比,差距实在太大。
大明军官认为,大明也存在这种情况,前几年侯进就以自己是大老粗而洋洋自得。
但这只是少数,中国人历史上不是反智的,反而是太过崇尚智力,这跟文人常年把持话语权有关,在文人文化的语境下,武人甚至不是一个褒义词。
所以反智在大明軍队中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大明的教育太落后了,导致军官的知识水平连法国都比不上。
军官们建议,要创建各级军事院校,发行多种军事期刊,并鼓励军人研究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