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 红杏回忆录 > 第五十九回重男轻女

第五十九回重男轻女

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红杏回忆录 !

    ——小锶

    清明节的山头,杜鹃花肆虐地开着,红杏的妈妈,挤在红杏的大嫂前面,在烧祭纸钱。

    大嫂们不是很高兴,因为红杏的妈妈,好象霸道了点,身子挡住了她们,她们只可以在后面看着,等着。

    红杏一边看着她妈,一边看着她的大嫂们,但思绪,却回到了童年锎。

    有哪一个父母不爱儿女?红杏的妈妈,也很爱她的子女们。

    可是,她的方式却是不对的郎。

    红杏的母亲的父亲,也就是红杏的外公,是个读书蛮多,也很聪明的人。

    但红杏的母亲的母亲,也就是红杏的外婆,是个曾经疯过的女人。

    其实,红杏的外婆,不是红杏的外公的元配。

    这些,都是红杏从她母亲嘴里听来的。

    红杏的母亲,不知道为什么,什么事都喜欢跟红杏说。

    或许,自小红杏就比较粘人,也很乖巧,而红杏的母亲,有些事情,不喜欢跟自己的老公说,就说给自己的女儿听。

    这一点,有一个人跟她很像,就是后来长大,结婚生了孩子的红杏的姐姐,红梅。

    红梅也是跟自己老公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什么话都跟自己的儿子小林说。

    红杏曾经很喜欢她的母亲,但是,随着年纪的长大,她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的母亲。

    因为母亲,太重男轻女了。

    “重男轻女”这一点,或许中国每一个父母都会有,因为千百年来,那种“男尊女卑”,男人比女人强,“男主外,女主内”等等等等的心理,已根森蒂固的植入某些中国人的观念中。

    但很多父母,虽然重男轻女,也没有红杏的妈妈这么夸张。

    红杏的妈妈,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是长女。

    红杏的外婆,也即是红杏的妈妈的妈妈,生了几个女儿,才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红杏的舅舅,红杏的母亲最大,所以红杏有几个姨,一个舅舅。

    或许是女儿太多了,所以红杏的外婆,很溺爱自己的儿子,所有家务,就交给女儿们去做。

    也是奇怪,红杏母亲的整个家族,生的男丁都不多,于是乎,他们周家(红杏的母亲姓周)的家族里所有的男丁,都特别的珍贵。

    前文说过,红杏的外婆,不是红杏外公的元配。

    红杏的外公,是个读书人,原籍台山,后来在那打仗的岁月,被迫跟当时的未婚妻分离,离乡别井到了湖南。

    到了湖南,红杏的外公,年纪已经蛮大了,那个岁月,也没有那么容易找到伴侣,于是,经别人的介绍,他娶了一个半疯的女子。

    那个半疯的女子,给红杏的外公生下了四女一男,其中最大的女儿,就是红杏的母亲阿霞。

    因为母亲半疯,几乎不懂得教育孩子,照顾孩子,但就是因为这样,红杏母亲和红杏的舅舅阿姨们,自小都很懂事。

    红杏的母亲,更是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照顾几个弟妹长大。

    因为他们周家(红杏母亲的家族)都是女孩子比较多,所以,那些男孩子,就特别的珍贵过人。

    红杏母亲那一代,只有红杏舅舅一个男丁,到了下一代,就有了红杏的哥哥,和红杏的一个表弟(红杏三姨生的儿子),其它全是女的。

    于是,红杏的哥哥阿秉,和那个三姨生的儿子阿嘉(比红杏小一岁),成了“金钵娄”(红杏家乡的土话,意即备受宠爱的小孩子)。

    红杏的母亲,也沿袭了自己母亲的性格,很重视自己的儿子,忽视自己的女儿。

    红杏甚至知道,在自己出生后,母亲很失望,说要把自己送人。

    这一点,是红杏七八岁时,在邻居的口中听来的。

    红杏有个邻居,叫奀妹婶,奀妹婶生了两个儿子,或许因为这样,奀妹婶一直想要个女儿,但却因为计划生育,不能再生了。

    奀妹婶的两个孩子,跟红杏是一块儿长大的,红杏一出生后,不知道为什么,附近都没有跟她年纪相若的小女孩,所以红杏,混在一堆男孩子中长大。

    奀妹婶,很喜欢红杏。

    因为红杏自小就长得特别漂亮,但个子不是很高,精致得像个当时很流行的玩具芭比娃娃,而奀妹婶没有女儿,见到红杏常来自己家里玩,不知不觉,也把红杏当成自己女儿般疼爱。

    有一天,小红杏在奀妹婶家,和自己的哥哥阿秉,还有奀妹婶的两个儿子阿来、阿雄在玩扑克。

    旁边的大人们,一边撕着地瓜藤,一边闲聊。

    不知不觉,大人们的聊天话题,扯到了坐在地上玩扑克的几个孩子们身上。

    红杏坐在几个小男孩中,当然特别的抢眼,有一个从镇上过来的阿姨就问奀妹婶,“那是谁家的女儿,生得这么的漂亮?”

    奀妹婶说,“不就是阿周的女儿吗?那个教书的,这个小女孩,就住在隔壁。”

    红杏是个很敏感的人,虽然还在打着扑克,但听到别人指着她在聊天,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听别人闲聊上了。

    只听到那个镇上来的阿姨,仿佛恍然大悟的一拍脑袋,“啊,我想起来了,她出生的时候,好象我也有过来帮忙一下。”

    各位,红杏出生的时候,是顺产,那时候,刚好是那个奇怪的年代,红杏的母亲没有去医院,只在家里请了接生婆,就把红杏给生了出来,那时候,中国人邻里之间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正是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大伙都经常一起在田里工作,集体劳动,一起均分,但很奇怪的是,那时候的人们,都特别的纯真。

    好了,这时候,红杏最在意的一句说话,被她听到了。

    她听到那个阿姨跟奀妹婶说,“这么漂亮聪明的女孩子,她母亲当年居然哭着要送人呀!”

    奀妹婶也附和着说,“是呢,我多想这个女孩子,是我的女儿!唉,我喜欢生个女儿,女儿懂事,贴父母心,但是呢,却生了两个化骨龙。”

    那一瞬间,红杏惊呆了!她想不到的是,母亲居然会想到,把自己送给别人去抚养!为什么,自己是附属品吗?

    红杏当时,连玩扑克都没心机玩了,一下子就推开扑克,对几个小哥哥(阿秉,阿来,阿雄的年龄都比她大,说,“我不玩了”,然后,撒腿就往家里跑去。

    回到家里,红杏劈头就问父亲,“爸爸,妈妈是不是我刚出生的时候,要把我送人?”

    父亲问红杏,“咦,你怎么知道的?”

    红杏说,“我听邻居来的那几个阿姨说的。”

    父亲不会说谎,叹了一口气,然后说,“你母亲嘛,老是说生儿子比生女儿好,她怀着你时,一直以为你是个男的,当你一出生之后,知道你是女的,哭着说要送人,我当然不同意,自己生的骨肉,怎么要送人?”

    红杏张大嘴巴,说不出话,她开始明白到,在母亲的心中,是那么的重男轻女,男孩子的是多么的重要,女孩子的是多么的毫不相关,她心中的那块天秤是多么的倾斜,只倾向于自己的哥哥。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红杏在15岁,两个月在学校里睡不着觉,一直有告诉自己母亲,而这个母亲,却没有在意的原因。

    但是,如果换作不是红杏,是阿秉,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小阿秉有什么问题,红杏的母亲阿霞,都紧张得不得了。

    有一晚,阿秉牙痛,牙痛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但红杏的母亲,紧张得几乎掉肉,连夜都要带自己的儿子去看病。

    红杏四岁时,开始有了模模糊糊的记忆。

    那一年,母亲带着她和哥哥回外婆家。

    那一年,红杏的哥哥阿秉7岁,红杏4岁,红杏的姐姐红梅9岁。

    也许,父母应该几个小孩子一起带过去的,但或许是经济原因吧,红杏的父母只带了阿秉和红杏。

    红梅暂时被寄养在奶奶家。

    或许是因为隔得太远,红杏的父母,和红杏的舅舅阿姨他们甚少走动。

    这一点,红杏也觉得很奇怪,她觉得,母亲的周氏一族,亲情观念,过于淡泊。

    但是那一年,红杏的父母从广东到了湖南,亲人相见,总会很开心的,那时候,红杏的三姨的儿子阿嘉,和红杏、还有红杏的哥哥阿秉,年纪都相若。

    几个小孩子,玩得特别的开心。

    红杏的舅舅,在公安局做事情的,甚至向单位请了假,陪红杏一家去游玩。

    他们去了一个公园。

    公园里,有石狮子,大人们提出,帮孩子们拍照。

    只有两个石狮,于是,那两个“金钵娄”(红杏的哥哥阿秉和红杏的表弟阿嘉)被抱上了石狮,红杏只能站在地面。

    那时候,红杏只有4岁,红杏很想也爬上石狮子,她不明白为什么,她哥哥阿秉和她表弟阿嘉,可以被抱上石狮,而她只能站在地面。

    于是,4岁的红杏号淘大哭。她觉得不公平,她要一切平等,但她还是那么的弱小,她只能哭。

    但是,谁又会理会,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的心思?或许,就算有人会理解,也是无动于衷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儿子永远比女儿重要!

    那一幕,深深的刻在红杏的脑海里。

    红杏只觉得不公平,她是个追求公平的人。

    ……

    烟火袅袅,红杏望着墓碑,那里头有她的想起了她的爷爷,奶奶,大伯,还有三哥。

    红杏的奶奶,在红杏病好后,却已经是风烛残年,不久就去世了,享年88岁。

    红杏的三哥,在另一年,却患上了和自己父亲,也就是红杏的大伯一样的家族病,也就是鼻咽癌。

    那一年,红杏清清楚楚的记得,父亲回来跟她说,三哥患病了,红杏的心,是怎么样的痛。

    红杏喜欢她的三哥,因为她永远记得,在她摔伤下巴后,昏迷后,醒来后的第一眼,是望到三哥的背影,那是三哥在用摩托车搭着她回去,而红杏的父亲,在后面扶着浑身无力的红杏。

    红杏的摔伤的下巴,已经被缝好了,但鲜血还是一口一口的吐出来,吐在三哥的背上。

    红杏觉得过意不去,无力的问三哥,三哥却笑着说,“红杏,那一件衣服算什么,这些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你没事!”

    但是,那么好的三哥,对红杏那么疼爱的三哥,却患上了重病!

    其实,红杏也觉得很奇怪的,因为那时候,正是红杏养病的日子,红杏天天去三哥家,有一天,却发现三哥把家里的天台封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