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九十一章:金陵常科书院

第九十一章:金陵常科书院

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重生朱棣之子 !

    数日后。

    清晨,阳光明媚。

    朱高煦陪朱棣、徐皇后在乾清宫用过早膳之后,便按照朱棣的吩咐,出宫去了金陵书院。

    临走之前,他向朱棣讨了一道“命侍从顾问方孝孺、驸马都尉梅殷兼任金陵常科书院文史科博士”的口谕。

    于是,当朱高煦来到金陵书院大门口的时候,他的身后除了武艺高强的贴身保镖赵俊臣之外,又多了四个人。

    这四人分别是被朱棣一道口谕弄来的方孝孺、梅殷,以及奉朱棣之命陪同朱高煦巡视金陵书院的解缙,还有那位替朱高煦打理四海商帮的驸马欧阳伦。

    历史上的欧阳伦在洪武末年“奉使至川、陕”,但却“数遣私人贩茶出境”,从中牟取暴利,陕西布政司官员不敢问,其家奴周保更是蛮横,辄呼有司科民车至数十辆,又殴打蓝田县河桥司巡检税吏。

    税吏不堪其辱,向朝廷报告,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将欧阳伦赐死,周保等被诛杀。

    如今历史被穿越者朱高煦改变,欧阳伦在洪武二十五年因加入皇家商行为皇室效命,多有功绩而被朱元璋看重,之后便一直执掌着皇家商行旗下的一个商号,这些年也算劳苦功高。

    此次朱高煦出宫巡视金陵书院,特地派人将欧阳伦喊来陪同,便是为了让欧阳伦见识一下朝廷试行科举革新后的常科书院与传统地方书院究竟有何不同。

    “这书院的大门可真气派!”

    欧阳伦是进士出身,正宗的读书人。

    这些年他负责皇家商行下属的一个商号,走南闯北见过不少书院,还是第一次见到像这样的书院大门。

    此门是书院的正门,坐西朝东,为三开朱漆门,高约三丈,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两侧各有一头高半丈的石狮,门檐下是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御笔题写的“金陵书院”匾额。

    “太祖皇帝对金陵书院寄予厚望,那匾额上的四个字,便是太祖御笔题写。”

    梅接着欧阳伦的话说道。

    他是金陵书院建造过程中的监工,对书院的某些细节要比其他人了解的更多。

    放眼整个大明,院名匾额由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题写的书院,仅此一家。

    金陵书院位于莫愁湖之北,与秦淮河对岸的清凉山隔河相对。

    书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巨大。

    朱元璋有意将金陵书院打造成天下第一书院,因此他在书院修建之初,便吩咐梅殷将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丘圈进书院。

    之后,他又吩咐梅殷派人把一条从东南方向绕着小山丘流过的小水沟,开挖阔宽成为一条小河。

    小河从书院内的山丘后腰经过,引向东方,注入了秦淮河。

    “太子殿下,这边请。”

    梅殷主动承担了为朱高煦等人介绍书院的任务,他领着一行人走进了书院。

    从正门入内,便是一面“一”字形独立影壁,距门内约丈余,由青砖红瓦修筑,壁心及岔角施雕饰,颇为华丽。

    影壁后面是空旷的大院子,院子约有后世的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正中间铺了青砖路,直通第二进的大门,路的两边都是青青草地,并没有假山怪石充当景色。

    “太祖皇帝曾吩咐过,待书院竣工后,由太子殿下决定第一进的院内如何布置。”

    梅殷似乎看出了朱高煦等人的疑惑,便开口解释道。

    众人继续往里走,第二进的院子里,入内是一条宽两丈的红砖路,路的左右两旁,各建有坐西朝东的前中后三排学舍楼。

    “此学舍楼,各高五层,每层有二十间学舍,南北两端建有楼梯,皆为木质构造。学舍楼最东边靠近院墙的地方,有两排茅厕。”

    梅殷继续为众人介绍道。

    “梅都尉,这每间学舍可容纳几名学子居住?”

    解缙仰头打量着一间间学舍,好奇的问道。

    梅殷答道:“每间学舍内皆置有两张上下铺的木床,最大可容纳四名学子。”

    欧阳伦在内心计算了一下,然后吃惊的说道:“如此,这六座学舍楼可以容得下两千四百名学子?”

    “满打满算,确实如此。”

    梅殷抚须道:“当然,若学子满额招收,再算上常住书院的一众讲席,以及看守书院的众护卫,往后平日里应该会有接近三千人,在这所书院里生活。”

    “书院目前有多少名学子?”朱高煦问道。

    梅殷躬身答道:“回太子殿下,书院围小山而建,再加上之前赶工期,工匠们昼夜轮流做工,动静较大,以至于应天府周边很多学子陆续知道了朝廷修建这座书院的消息,于是便有学子隔三差五的前来报名。”

    “数日前,臣奉陛下之命,派人敲锣打鼓的宣布金陵常科书院正式竣工,又吸引了不少学子,因此目前书院已招收到学子一百零三人。”

    他说到这里,在心中推算了一番,然后接着说道:“学子们今日应该在正心殿跟着教授学习文史。”

    刚成立的金陵书院从数月前的悄悄动工,至数日前大张旗鼓的宣布竣工,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竟然招收到一百多名学子,这绝对是过去的传统书院没法比的。

    “书院目前有几名教授?”

    朱高煦对学子人数还算满意,便又接着问道。

    梅殷脸上露出了一丝尴尬之色,恭敬的道:“不敢欺瞒殿下,算上正学先生与臣,书院目前仅有教授七人。”

    朱高煦等人闻言,皆有些吃惊。

    尤其是解缙与方孝儒,完全没想到堂堂天子脚下,由朝廷主持修建的金陵书院,数月时间才招募了五名教授。

    “这是为何?”

    朱高煦问了一个其他人都想问的问题。

    梅殷恭声道:“殿下是知道的,按照朝廷公布并下发的《科举革新试行章程细则》公文规定,有资质担任常科书院教授一职的人,要么是年龄不超过七十五岁的秀才、举人、进士,要么是年龄在四十以上、七十五以下的童生。”

    “大明开国至今已有三十一载,然举人、进士仍为数不多,且多为官身,秀才亦多在地方府县担任主薄、书吏之类,此等人岂会舍弃功名利禄,来书院做一教授?”

    PS:再过两三天,我探亲结束回去后,便可恢复每日两更。感谢老铁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