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霸道军官攻略 !
赵燮选人的方法很简单,却让人意想不到——他简直就是把之前军队里那一套照办了来,直接带着这二十多个人手,在奥德斯北部的戈壁来了一场模拟突袭!
神情倨傲,对此满脸不屑的,开掉!
行动开始,不服指挥擅自行动的,开掉!
自诩天才,不能团队作战,耍个人英雄主义的,开掉!
被赵燮从这一次行动中除名,不仅仅意味着去不了亚斯兰,也意味着在“教父”眼中打下一个“不堪重用”的标签,这些都是世界顶级的情报人员,甚至不乏之前官方的一些厉害角色,来到“天启”,无非求财求富贵,直接被打一个“二等角色”的标签,谁愿意?
但赵燮大刀阔斧,毫不留情,三五天下来,竟然被他削枝砍叶去了一大半,就剩下四个。
这四个,就是他这一次行动的核心力量。接下来,他才将亚斯兰的计划告知这支小队,“天启”立即发动力量,将这批人和一批先进仪器先行运送到亚斯兰,让他们“勘路”,目标直指亚斯兰首都,兰迪斯城的王宫!
等到亚斯兰王宫的勘查完成,就到了赵燮出发的时候。“教父”指派的那个年轻人也跟随在侧。有这个人在,赵燮甚至没有办法跟苏颜联系,交代一声。
这年轻人看起来文文弱弱,从赵燮选人开始一声不吭,并不发表任何意见,就跟着。
亚斯兰水资源丰富,三面环海,岛礁林立,只有一面陆地延伸入国境内。正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个不大的国家在国际动荡的局势中保持相对的平静,来自国外的战争和流民跨不过大洋,很难侵染这个岛国。
但亚斯兰同样有自己的问题。之前的王室太过软弱,在国内的武器管控上一直忽左忽右,没有什么有力措施。
一开始,只是民间持枪率直线上升,官方还没有什么警惕性。直到民众持枪率超过百分百,平均男女老少人均都有最少一支枪,麻烦才凸显出来——枪支不再成为民众保护自己家宅的防御,而是成为了犯罪和武装割据的工具!
最可笑的是,这百分之一百的持枪率,其实真正在民众手中的并不多。有人传言,亚斯兰几个靠海上石油发家的大富豪,都在暗中购买枪支,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武装队伍,不知道是打算自己掐架,还是合力向外。
现在出来了一个反对平民持枪,打算大规模削减枪支数量的国王,这些大贵族们岂能答应,这不是削他们伸出去的手吗?
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一次行动,只不过是“天启”接受的无数高价刺杀任务中,极为平常的一次。只是刺杀一国元首这种事,并不经常发生罢了。
让一个前军人去刺杀一国国王,“教父”自己,一定觉得他这试探的手段妙极了!不管赵燮以前做过什么,只要这个任务一完,他都绝对没有回头路。
赵燮和那个叫卡纳利的奥德斯年轻人,从欧洲的海岸线出发,乘着海浪,靠近了这个水中的蓝色国度。
他的情报人员非常给力。不仅整个皇宫已经完成立体的电子模型,里面的防卫路线,换防时间都清清楚楚。甚至已经使用全塑料材质的小车,躲过皇宫周围密集的金属探测网,入侵皇地下水道,将四枚微型炸弹停置在皇宫四角隐蔽的备用管道内。
当然没有人愿意干出炸掉皇宫这么骇人听闻的事,这四个分别控制的炸弹,只是为了在赵燮他们撤退的时候,如果必要就引爆其中一到两枚制造混乱。最差的情况,直接控制小车,定点将皇宫外墙的一角炸掉,给赵燮他们制造逃跑的道路。
新国王上任,出门时的戒备尤其森严,所到之处全部由狙击手和护卫队交叉戒严,并不是下手的好时机。他们既然已经在王宫做好部署,只等这位新国王回来,夜深人静,悄悄动手。国王一旦遇刺,由王宫角落爆炸制造混乱,全身而退。
在几千公里以外的隆国北都,军总大楼,同样因为这一场行动引发巨大的风暴!
“刺杀国王?”刘大仁惊得拍案而起:“赵燮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任务!”
“这是我们的战略分析专家集体讨论,得出的结论。”对面威严的高级将官说道:“我们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亚斯兰新王储即位,实施的关闭海关,限制武器和药品出入政策,极可能触动了一些大型犯罪集团的利益。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赵燮是受到这些利益集团的驱使,前往亚斯兰,刺杀新国王,扶植王储的弟弟——一个温和的鸽派上位!”
这些走私军火的大集团,到了利益极致膨胀的时候,通过交易妄图控制一些小国的政坛走向,本来就是常有的事!
“西京军区准备毫不充分,我们怀疑他们的目标已经暴露,去了根本发挥不了作用!“那名将官提起西京军区的擅自行动,脸上犹有怒容,却不得不给西京军区擦这个屁股。
“现在派你和林江阳上尉,带领北都空军那边的特别行动队,前往亚斯兰。”
“我?”刘大仁疑惑。按说,跟赵燮有关的行动,他都应该被挡在外面才对。
“赵燮是我们军总以全军最强合力,训练出来的人,我们相信k市那种级别的小队根本奈何不了他!派你和林江阳去,不仅仅要营救亚斯兰国王,更要合力把赵燮抓回来!这是命令。”
这名两鬓花白的威严将领,坐在巨大的会议桌后面,双目炯炯有神望向刘大仁,说道:“还有一句话,我必须要告诉你。刘大仁,你时刻都要记得,你最基本的身份是一名隆国的军人。对国家忠诚,高于其他所有一切。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你和你的兄弟站在对立的双方,你懂得怎么选择。”
隆国国徽和军旗之下,这一番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