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200章 文物确实会说话

第200章 文物确实会说话

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我在北大学考古 !

    京师图书馆是民国初期唯一的国家博物馆,但这个名头长久以来都固定的馆舍。

    最开始在广化寺开馆,第一个馆长就是江翰。结果,隔年,也就是1913年2月,江翰调任,教育部任命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兼管京师图书馆。

    夏曾佑是司长,又是兼管,平时忙的很,这样一来,日常管理工作就由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鲁迅担当。

    “妈呀,原来鲁迅先生还当过国家图书馆的代理馆长啊。”

    “小师兄,之前不是说鲁迅先生是社会教育司第二科长吗?现在怎么由变成第一科了?”

    同学们疑惑。

    苏亦解释,“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随后蔡先生成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因为教育部初创,蔡先生广纳贤才,鲁迅先生就由许寿裳推荐入职,鲁迅先生在南京没待太长时间,不到三个月,教育部迁到北平,设于西单南大街学部旧址。迁北平后,鲁迅继续任教育部部员,属社会教育司第二科。后社会教育司第一科改隶内务部,原第二科改称第一科,鲁迅先生任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所以,这一时间段,不管历史博物馆还是京师图书馆,都属于鲁迅先生的业务范围。”

    众人恍然。

    要是苏亦不解释,大家还真不知道这一出。

    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先生离开教育部,入职北大以后,蔡先生邀请他设计北大校徽的原因之一。

    因为他在教育部的时候,不是去写小说的,而是天天跟这些文物艺术品打交道的。

    从1912-1917年,在教育部认知的这段时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涉及到佛教思想的研究。

    这样的积淀,让他在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之中,厚积薄发。

    跑题了。

    说回京师图书馆。

    广化寺馆舍狭隘潮湿,不宜存放图书,且地址偏僻不便阅览,一年以后,就直接闭馆了。

    直到1915年6月,教育部议定原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新址。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国子监南学,啥叫南学?”

    大部分学生摇头。

    也有了解的。

    “清代国子监的分部。”

    有学生回答。

    苏亦点头,“是的,国子监南学,属于清代国子监的一部分。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因国子监祭酒孙家淦的奏请,将毗连国子监街南官房一所,拨给国子监,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员等居住,称为南学。《清史稿·职官志二》说:在学肄业者为南学,在外肄业赴学考试者为北学。”

    讲课就要有讲课的样子。

    能够引用文献的时候,最好引用文献出处。

    不然,很容易遭遇到质疑。

    “而这里面提及的北学指国子监。南学设正副学官各一人,在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内选充,居住学中,管理本学事务。然南学肄业学生,一般仅占监生全额的五分之一。故虽有南学之设,大多数监生仍是散居各处的。”

    扯了一通以后,再次回到历史博物馆。

    “之前历史博物馆的馆舍就放在国子监旧址,京师图书馆则在国子监南学旧址,这俩是搁一块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教育部这边会提议把它俩都搬入端门、午门一带。不过这俩兄弟单位,最终还是不能继续在一起。历史博物馆搬入端门、午门一带以后,没几年,抗战爆发,开始南迁,这个时间段,历史博物馆都归入中博筹建处管辖,这段时间没啥固定馆舍了。抗战胜利以后,直到两馆大楼建成之前,馆舍基本上都在端门、午门一带了。”

    这些年,名字变来变去的。

    甚至,解放后第一个馆长还是北大历史专修科的系主任韩寿萱先生,实际上,早在1948年的时候,韩寿萱就已经兼任历博馆长。

    后来又变成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

    为啥从一把手变成二把手,主要是韩先生是党外人士。

    这部分没啥好说的。

    倒是,他讲完历史博物馆部分,同学们对京师图书馆的历史,也好奇起来了。

    苏亦就简单提及一两句,“京师图书馆的馆舍,后来也从国子监南学旧址搬走了。恩,南学旧址就是现在的方家胡同小学,这个地方,没啥痕迹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逛一逛。后来,馆舍又搬迁到北海官房?”

    “这又是啥地方啊?”

    “就是北海公园一带,1925年北洋政府把北海改作公园。因为北海滴出四城之中,地方大,官房多,因此,当时京师图书馆的主任就跟教育部打报告请求分拨跟京师图书馆当馆舍,这样一来,原来的方家胡同馆址就改为京师图书馆第一个分馆。”

    “不管北海官房属于过渡阶段,1928年,京师图书馆再次迁馆,搬到了中海居仁堂(原是慈禧接待外宾之处,民国初袁世凯在此办公),一年后,北海图书馆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合并。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些资料记载国立北平图书馆庆霄楼馆址的原因,这里一开始就是北海图书馆的馆舍。”

    “小师兄,这个北海图书馆啥来头啊?”

    “北海图书馆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于1926年出资创办的,原名北京图书馆。这个基金会是负责保管和处置美国第二次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当年,京师图书馆穷的要命,政府根本没分拨多少经费。1925年12的时候梁启超先生还被聘任成为京师图书馆馆长,结果,没干一两年,就辞职了。原因很多,主要还是政府不给钱,图书馆没经费,梁启超先生也没辙。”

    这里面的关系其实有点乱。

    涉及的人跟事情比较多。

    苏亦想到哪里讲到哪里。

    讲完这些以后,他大概做了一个补充。

    1925年12月,教育部正式聘请梁启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这是北京政府教育部与主管庚子赔款退还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协商后,教育部颁发的命令。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任命?

    好端端,为什么会有中华教育文化资金董事会的乱入?

    主要还是因为1924年9月,民国政府为保管和处理美国第二次退还的庚子赔款,创设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次年6月,决定拨款发展永久性的图书馆事业。

    当时,该会与教育部签约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条件就是教育部以原方家胡同的收藏移交行将组建的国立京师图书馆;基金会拨款100万元作为新馆筹建经费。

    11月,教育部命令将京师图书馆改为国立京师图书馆,租定北海公园内庆霄楼、悦心殿、静憩轩、普安殿一带房舍用于新馆筹建。

    结果,这事最终还是搞不成。

    因为1926年,北京政府财政枯竭,无力履约,建馆的事只好由董事会独自操办。

    这样一来,筹划在北海公园内所建新馆更名为北京图书馆,由梁启超任馆长、李四光任副馆长、袁同礼任图书部主任。

    考虑到新馆建成后两馆合并问题,方家胡同的国立京师图书馆也由梁启超兼任馆长,这便是北京政府任命梁启超为京师图书馆馆长的缘由。如果再加上他创办的松坡图书馆自认馆长,一身而兼三任,梁启超创造了当时图书馆界任职记录,事后成为图书馆界的佳话。

    移交接办京师图书馆,这事并不容易促成,因为当时低北洋政府,你方退场我方登台,乱糟糟的。

    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办事,朝令夕改,财政收入大部分都是拿来当军费,公共事务,大部分时间都是能拖就拖。

    没钱了咋办?

    为缓解困难,梁启超采取内部节约措施,从馆长到员工都压低薪金:馆长300元、副馆长250元、图书部主任200元、普通员工每月不超过百元。外宾造访的招待吃饭费用,梁启超都从个人薪金中支付。

    实际上教育部不曾依约向国立京师图书馆拨款分文,为了维持馆务的正常开支和员工生活,梁启超奔走借垫,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将个人十余年积存的永年人寿保险单,商由通易信托公司押借现款,借充馆用。

    从1925年至1927年6月,国立京师图书馆就是这样艰难地维持办馆的。

    期间,梁启超曾说道这样的话,“教育部直辖之方家胡同图书馆,顷已由弟完全接收,改为独立机关,定名国立京师图书馆,现在与中华文化基金会所设之北京图书馆仍暂取分立形式,弟以一人而兼两馆馆长,俟新建筑成立后,再行合并……此间唯一之条件,则国立京师图书馆之名称,万不能改易,其他皆可商量。”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梁启超先生对京师图书馆的贡献了。

    实际上,梁启超在京师图书馆这几年时间,做的事情,远远不止于此。

    此外,他还着手编着《中国图书大辞典》与《中国图书索引》,直到1929年病逝都未完成。

    等他说完这些,大家都疑惑,“小师兄,这些应该不属于考古学的范畴吧,你怎么都知道啊?”

    苏亦说,“因为好奇,所以就多翻看一些资料。而且,梁启超先生是我们新会人,再加上,陈垣先生也曾经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因此,对京师图书馆的历史,多少会关注一些。”

    民国初期,当时教育部有个制度,就是由次长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动荡直接影响到京师图书馆,兼任馆长的官员走马灯似的更换,换得最勤时一个月甚至换一两个。

    1922年1月至6月,陈垣以教育部次长身份兼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开始对馆藏敦煌文献进行全面、细致的翻阅与考订,后编成第一部大规模的敦煌文献目录书籍《敦煌劫余录》。

    陈寅恪先生还给这书作序,敦煌学的概念就是从这篇序文提出来的。

    后世涉及到敦煌学的文献,陈寅恪这篇序文被大量引用。

    几乎都绕不开。

    至于这本书,前世已经不单独刊印,直接并入《陈垣全集》,甚至连陈寅恪先生的序文也删除掉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两位先生有什么学术争议呢,并非如此,因为陈垣全集的编撰者就是其长孙陈智超。

    按照他的说法,陈垣全集除本人亲自校点之文献原文若干保留如日知录外,其余名人序跋等一律不留,陈垣先生研究用收集之资料文字等一律不收。全集文字均已末次定版为底本校注。

    这些有些跑偏了。

    回归正题。

    甚至,1928年6月,南北统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7月18日,国立京师图书馆奉大学院令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陈垣等5人组成国立北平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会选定中海居仁堂为平馆新址。

    1928年7月至1929年5月,陈垣任国立北平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实际主持馆务。

    1929年8月至1937年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购书委员会委员,其中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

    从这个方面来说,陈垣先生算是梁启超先生的工作接任者了。

    不过,他却不再担任北平图书馆馆长,甚至,他就是过渡阶段。

    真正的图书馆负责人则是袁同礼,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八年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和馆长。

    有学生问,“小师兄喜欢陈垣先生?”

    苏亦笑,“我前段时间看了不少关于陈垣先生的文章,此外,陈垣先生也是新会人。”

    众人感慨,“新会出人才啊。”

    王讯说道,“说不定,以后咱们小师兄也可以当京师图书馆的馆长了。”

    他说完,张新立即更正,“说啥呢,现在已经是北京图书馆了。”

    “别闹,小师兄,也不是学图书馆的,当啥图书馆馆长。”

    “怎么不行了,向达先生以前也是在北平图书馆任职的,后来,也研究考古啊。宿白先生还曾经是向达先生的学生呢。小师兄也是一脉相承。”

    大家开始争论起来了。

    最后,王讯说,“别争了,小师兄要当也要当咱们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啊。”

    众人哄笑。

    苏亦也笑,“那就借你吉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