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中文网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201章 要是文物不会说话怎么办?

第201章 要是文物不会说话怎么办?

八零中文网 www.80zw.cc,最快更新我在北大学考古 !

    那么苏亦有机会当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馆长吗?

    肯定是没机会了。

    因为再过几年,两馆就分家了,再次合并的时候,就改名成为国家博物馆。

    他未来毕业,就算调入博物馆也只能去历博,到时候跟俞伟朝先生混,也是不错的。

    不过,他真在历博,等未来两馆合并成为国博的时候,他能当馆长吗?

    机会很小,这玩意就靠命。

    想要在一个国家博物馆当一把手,这玩意不是学生影响力就可以胜任的。

    就算是俞伟朝先生调入历博,那是受领导的点将。

    未来,苏亦真的去博物馆混,能够混到一个副馆长已经不容易了,至于国博馆长,真的就靠命。

    命运这种奇妙的东西,就不去揣测了。

    还是回归讲解部分。

    苏亦跟大家讲述北京图书馆的历史,从广化寺讲到国子监南学旧址,再到北海官房,然后是中*海居仁堂,最后才是北海西侧文津街馆舍。

    馆舍多次搬迁,乱得很。

    尤其是北海庆霄楼、悦心殿、静憩轩、善安殿等处。

    如果不认真梳理这部分历史,咋一看下去,乱糟糟的。

    完全就是因为当时还有一个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1926年创办的北京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一开始就算打算跟京师图书馆合建的,奈何,北洋政府没钱,基金会这边只好另立北京图书馆。

    1928年,京师图书馆搬入居仁堂,隔年,两馆合并,依旧叫国立北平图书馆,因为,当时在南京已经有一个国立图书馆。

    当时,馆长就是蔡元培先生,蔡先生一直担任馆长到1940年,他去世,才有副馆长袁同礼接任。

    不过谁都知道,蔡先生这个馆长名称是兼任,跟梁启超先生把大量精力投入图书馆日常工作不一样,蔡先生是大忙人,因此,日常管理馆长都是副馆长袁同礼负责。

    直到文津街馆舍建立,北京图书馆的馆舍才算定下来。

    原本民国时期文津街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图书馆的建立,才把这条街命名文津街。

    馆舍的设计部分,苏亦略过,顺带跟大家提一嘴,文津街馆舍前面的两个华表,其中一个人就是从燕园搬过去的,而且,还跟现在北大两个华表其中的一个是对。

    当时,燕园有三根华表,结果,配对弄错了。

    苏亦说到这里,笑道,“到时候,你们去西校门区域作文物调查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部分内容也记录上去。至于哪一根华表弄错了,就等你们去考证了。”

    相比较京师图书馆,历史博物馆这边就幸运许多。

    馆舍没有太多搬迁,从国子监到端门、午门一带,再到现在两馆大楼,都还算顺利。

    肯定就没有京师图书馆馆舍搬迁历史曲折,故事性就偏弱很多。

    苏亦也没有把讲解重点放在馆舍方面,离开中央大楼,大家朝着南面大楼走去,现在两馆虽然合并了,但是陈列部分,并没有太大的改动,中国通史陈列依旧是放在南馆部分。

    这个部分,苏亦就熟悉很多。

    实话实说,这是他第一次过来历史博物馆。前世,参观国博的时候,历史博物馆的痕迹已经没有了,甚至,中国通史陈列已经撤除,想要观看都没有机会。

    苏亦对历博通史陈列的认知都是来自于对资料的翻阅。

    然而,这一次,却是实实在在的观看真实的通史陈列,这种真实的感官冲击,对于身临其境的人来说,再美妙不过了。

    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感,可不是前世那种全息投影带来的沉浸感可以比拟的。

    苏亦一脸享受,同学们却一脸懵逼。

    大家忍不住问,“小师兄,那么多文物,我们应该看啥啊?”

    这样的疑惑大家都有,大部分人,去了博物馆,第一个反应就是懵逼,东西太多了,根本就不知道应该看啥?

    不知道看啥咋办?跟着讲解员走呗。

    这个时候,讲解员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那么不想跟着讲解员走,怎么办?

    那就瞎看呗。

    谁也不规定,去一趟博物馆就一定看得懂里面的藏品,还要把它们的前世今生都弄得懂。

    普通人,哪里有这个世界跟精力啊。

    因此,大家进入博物馆,走马观花的看,也没有问题,遇到喜欢的东西,拍拍照片,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一定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看,感觉自己难得来一次,看不懂就亏大了,那也没有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够看得懂博物馆的藏品陈列?

    苏亦望着众人笑,“就瞎看,逮着看得懂的东西,猛看。看不懂的东西,可以看,那么多文字说明部分,你们总该看得懂吧。”

    他这一出来,大家就不干了。

    “小师兄,你别不要逗我们了。”

    “文字我们倒是懂,但这样乱看,太浪费时间了。”

    “对啊,小师兄,咱们时间有限,你可不能不管我们啊!”

    “就是,不然,一会俞老师回来了,我们一定会告状的。”

    听到他们这些话,许婉韵跟黄妘萍都乐了。

    许婉韵笑,“苏亦,你别逗大家伙了,赶紧讲解吧。博物馆这部分,或者是如何观展部分,那么好的机会,你应该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苏亦说,“两位师姐,你们都是在博物馆工作的专家,让我来讲解不合适吧。”

    许婉韵考入北大之前,就在上博工作;黄妘萍则川博,这俩都是省级博物馆工作,要论对博物馆方面的了解,苏亦对上她俩,绝对是班门弄斧。

    他想谦虚,许婉韵却不给他机会,“这些年,谁还能专心工作啊,各种劳动,你小子就不要打趣我们了。再说,我们讲解,内容干巴巴的,不好听,大家也不爱听,不如你小子。”

    黄妘萍也搭腔,“你小子讲课,就连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的,刚才京师图书馆的部分,你要不说,我都不知道呢,所以,你不要谦虚了。”

    “对啊,小师兄,你可不能谦虚。”

    “小师兄,赶紧开讲吧。”

    “再不讲,人越来越多了。”

    人确实越来越多了。

    之前在中央大厅,苏亦一直在讲解,大家围在一起,其他过来参观博物馆的人员,都因为他是博物馆方面的讲解员,都忍不住凑过来。

    一凑过来,得知他们是北大的学生。

    其他人就更加不愿意离开了。

    于是,等他们进入展厅,其他的观众都忍不住跟在他们的后面,这样一来,苏亦他们所过之处,人员越来越多。

    谁让他们四十多好人聚在一起,人数本来就不少,再围着其他人,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拥堵。

    这种情况之下,苏亦也只能开讲了。

    77-78级两个班,都算今年的新生,因为77级是3月份入学,78级10份入学,搁正常的学制,这两个班都大一没读完。

    就算是北大的学生,对于博物馆陈列,也知之甚少。

    因此,苏亦最开始讲的部分,不是跟他们讲解通史陈列的内容,而是教他们怎么看展。

    “通常来说,我们说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在一定的主题下,选用博物馆藏品并结合必要的辅助展品和文字,一以艺术形式组合起的展品群体,给观众以直观教育、知识传播、美的享受。”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陈列,通常有三个作用,第一个部分,就是研究,也可以说成学术;第二部分就是教育,就是通过这些藏品跟文字,教育大家历史知识;第三,也就是欣赏了,纯粹上的藏品艺术上的欣赏。因此,第二部分跟第三部分融合在一起,就是美育。之前,我跟大家提及蔡元培先生在《对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之中提出美育思想,而教育部则把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归入了社会教育的范畴。从这点,就可以说明博物馆的教育作用是贯穿始终的。”

    苏亦说完,就有学生提问,“小师兄,那学术研究作用呢?这部分怎么完成啊?”

    苏亦解释,“这部分,大部分都是由专家学者来完成。通常,一个陈列开始之前,就要组织大量的专家学者来商讨的,这部分后面我再展开讲述。此外,一个陈列展览开始以后,博物馆方面会举办一些学术活动,让专家学者提出意见,同时,也把博物馆的藏品知识以及陈列设计各个方面知识都形成论文传播出去,这属于知识传播的范畴。”

    说到这里,苏亦问,“美的享受,欣赏部分,就不用我过多提及了吧。”

    “要!”

    “还要啥啊,每一个精美的文物都是一个艺术品,大家对艺术品,直接抱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就行了。”

    “关键是我们不知道怎么看啊,也不知道它们好看在哪里啊。”

    说话的同学,满是委屈。

    其他围观的观众,也跟着响应。

    “这位同志,你可以讲详实一点哦,我们大家都想知道,怎么欣赏这些文物。”

    “就是,这些文物好看在哪里,都是一些瓶瓶罐罐,不然,甚至还有一些棺材,不然,就是大量的文字以及绘图介绍,东西太多了,看不完啊。”

    “我们好不容易来一次,首都参观博物馆,结果,啥都看不懂,那回去太丢人了,都不知道咋跟同事们讲。”

    甚至,还有观众在外面抱怨着。

    苏亦有些苦笑,这个时代的美育,任重道远啊。

    不过美育,只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功能,尤其是历史博物馆,它的核心还是在历史教育。

    因此,整个历史博物馆只有一个常设陈列——中国通史陈列。

    这是干啥的呢?

    这完全就是中国通史文物版,只不过是用文物陈列的方式,把中国的历史呈现给大众。

    苏亦也不跟大家讲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好像不是一个考古工作者应该干的活。

    看着嘈杂的现场。

    苏亦皱着眉头,博物馆讲解员是有喇叭的,前世,还有那种随身携带的便携扩音器,他去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的时候,就一直佩戴这玩意,不然,一天讲解下来,嗓子肯定是扛不住的。

    现在,啥都没有,光靠吼,是不行的。

    因此,苏亦抬起双手压了压,“大家静一静,静一静。”

    他的声音一想起来,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这是他们长时间相处,培养起来的默契。大家都喜欢小师兄的讲解,巴不得小师兄多讲一点东西,谁都舍不得在课堂上捣乱。

    然而,这是在校外,不是北大的课堂。

    这种情况怎么办?

    肯定不能够够光靠吼。

    不然,苏亦再吼一两句,嗓子就哑了,后面想要继续讲解,那肯定就不可能。

    苏亦只能暂停讲解,“诸位,我们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今天是我们的校外活动实践课程。我们现在是在讲课,如果大家对课堂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跟随在后面听讲,非常欢迎大家的加入。但是,空间有限,人员众多,声音嘈杂的话,外面的同学们就听不到我讲述的内容了。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安静下,还没有到提问环节,等内容讲述完毕,大家有什么疑问,再统一提问,可以吗?”

    他这话,是对外围的自动加入的观众说的。

    声音太嘈杂,大家都听不清楚,讲的是啥。

    而且,大家胡乱提问,太干扰秩序了。

    “好的,没有问题!”

    “都是北大的娃子啊!”

    “原来是北大的高材生啊。”

    “有机会听北大的老师给我们讲课,是我们的荣幸。”

    “不过,这个老师的年纪也太小了吧。”

    “北大的,都是天才,年纪小点,也是应该的嘛!”

    外面的观众自问自答,却大部分都歪楼了。

    不过大家讨论的声音也逐渐变小,等到后面,有人加入,再说话的时候,身边的同学们都下意识朝着对方做了嘘声的手势。

    环境是可以影响他人的。

    一群人围观着一个人,却这样安静聆听,后来再有人加入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屏声敛息,从众效应,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幕,在历史博物馆之中,形成一个极为独特现象。

    很难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